全国免费咨询:

13245491521

VR图标白色 VR图标黑色
X

中高端软件定制开发服务商

与我们取得联系

13245491521     13245491521

2020-08-29_相关性 ≠ 因果性,用图的方式打开因果关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行业资讯

相关性 ≠ 因果性,用图的方式打开因果关系 选自GitHub 作者:David Salazar 编辑:陈萍、魔王 机器学习方法是预测的有力工具,但是很多领域的工作或研究重视对因果关系的讨论。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那么如何识别因果关系呢? David Salazar 发布了一系列博客介绍因果关系。在之前的文章中,他将因果关系定义为干预分布(interventional distribution),并介绍了两种识别因果关系的策略:后门准则和前门准则。然而,这些准则并不适用于所有因果关系。 那么一般而言,给定因果模型和不完整的度量集,如何确定因果关系可识别呢? 本文提供了一种答案:利用 c-component (confounded component) 概念开发的图标准(graphical criterion),并通过多个实例进行演示。 马尔可夫模型 当我们可以得到因果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度量值时,则该因果模型为马尔可夫模型。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公式(adjustment formula)就是识别策略:如果 X, Pa(X) 的父代存在度量值,则任意因果关系 X→Y 都是可识别的。 那么,如果你没有观察到 x 的父代呢? 半马尔可夫模型 如果一个未观察到的变量在图中有两个子代,则不符合马尔可夫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未必能够使用调整公式。例如,如果 X 的某个父代未被观察到,则我们无法将它作为识别策略。不过,我们或许仍可以使用后门或前门准则。 我们来看一个相关示例。在如下例子中,双向虚线表示变量之间的隐藏共同原因(hidden common cause)。U 表示所有未度量变量,V 表示所有观察到的变量。 为了确定 X 对所有其他观测变量 v 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根据观察到的干预前概率来估计干预后的概率 P(v|do(X))。 请记住这里的因果模型同时也是概率模型。特别是,它们导致了联合概率分布的分解。然而,当模型包含未观察到的混杂因素(confounder)时,我们必须将它们边缘化,以获得观测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 在这种情况下,观测值的分解如下: 假设 P(v|do(X=x)) 表示干预,则它可以通过截断上述表达式进行表示,这样我们就不用计算 X 的概率了: 我们能使用观测变量表示 P(v|do(X)) 吗?首先,我们必须了解 confounded component。 confounded component 请注意,在这两个表达式中,未观察到的混杂因素将观察到的变量分成不相交的组:当且仅当两个变量通过双向路径连接时,它们才会被分配到同一组。在每一组中,S_k 被称为 confounded component (c-component)。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两个 c-component,它们会引起两次因式分解 (c-factor): 注意,在对所有其他变量进行干预的情况下,每个 (c-factor) Q_k 都可以解释为 S_k 中变量的干预后分布。我们可以将联合观测分布表示为 c-factor 的乘积: 反过来,如果将 Q_1 中的 P(x|u_1) 边缘化,则我们可以用 Q_1、Q_2 来定义 P(v|do(X)): 因此,P(v|do(X)) 是可识别的,前提是:a)我们可以根据干预前的概率计算干预后的概率 Q_1、Q_2;b)我们可以将 x 从估计的 Q_1 中边缘化,从而计算 Q_1^x。 事实上,Tian 和 Pearl 的研究《A General Identification Condition for Causal Effects》表明每个 c-factor 都是可识别的。因此,计算 P(v|do(X)) 的唯一条件是「当且仅当 Q_1^x 可识别」。在这种情况下: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 X 的值求和将 x 从 Q_1 中边缘化。 最后,对 P(v|do(X)) 的估计如下: 识别因果关系的通用标准 首先,请注意,对于任何具有双向路径的图,我们都可以通过划分 c-component 及其各自 c-factor 的方法,来分解联合概率分布: 还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干预 x 生成的截断分布可以用 c-factor 来表示: 上式中,一旦从因式分解中删除了 x,则 Q_x^x 是 x 位置的 c-factor。因此,如果 Q_x^x 是可识别的,则 P(v|do(X=x) 也是可识别的。 实际上,Tian 和 Pearl 的研究表明,当且仅当不存在将 X 连接至其子代的双向路径(仅具有双向边的路径)时,Q_x^x 可识别。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测试,用于确定 P(v|do(X=x) 是否可识别: 当且仅当没有双向路径将 X 连接至它的任何子代时,P(v|do(X=x) 是可识别的。 注意,如果 P(v|do(X=x) 可识别,则 P(Y|do(X=x)) 也是可识别的。因此,这一标准足以确定 P(v|do(X=x) 是否不可识别。假设我们只对单个变量 Y 的因果关系感兴趣,那么我们可以只考虑 Y 的祖代变量的子图,来简化问题。 直观理解 如何直观地理解可识别性测试呢?可识别性的关键不在于阻止 X 和 Y 之间的后门路径,而是阻止 X 与其任何子代(即 Y 的祖代)之间的后门路径。因此,通过阻断这些路径,我们可以确定观察到的关联的哪一部分是虚假的,哪些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接下来,我们来看应用示例。 示例 1 先看上文中的示例。为什么它是可识别的?该示例中所有其他变量都是 Y 的祖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简化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查看 X 和它的子代之间是否存在双向路径: tidy_dagitty(example, layout = "nicely", seed = 2) %% node_descendants("x") %%mutate(linetype=if_else(direction=="-","solid","dashed"))%%ggplot(aes(x=x,y=y,xend=xend,yend=yend,color=descendant))+geom_dag_edges(aes(end_cap=ggraph::circle(10,"mm"),edge_linetype=linetype))+geom_dag_point()+geom_dag_text(col="white")+labs(title="ThecausaleffectofXisidentifiable",subtitle="There'snobi-directedpathbetweenXanditsdescendats") 假设 X 和它的子代之间没有双向路径,则 X 的因果关系是可识别的。 示例 2 non_identifiable_example - dagify(x ~ z, x ~~~ z,x~~y, w~x, w~~z,y~w,y~~z) 在本例中,为了确定因果关系是否可识别,我们需要寻找 X 及其子代之间的双向路径。如果没有,则因果关系可识别。 tidy_dagitty(non_identifiable_example, layout = "nicely", seed = 2) %% node_descendants("x") %%mutate(linetype=if_else(direction=="-","solid","dashed"))%%ggplot(aes(x=x,y=y,xend=xend,yend=yend,color=descendant))+geom_dag_edges(aes(end_cap=ggraph::circle(10,"mm"),edge_linetype=linetype))+geom_dag_point()+geom_dag_text(col="white") 注意,在 X 和 W(X 的子代之一)之间存在一条经过 Z 的双向路径,根据上文介绍的图标准,其因果关系不可识别。 示例 3 third_example - dagify(z1 ~ x + z2, x ~ z2, x ~~ z2, x ~~ y, z2 ~~ y, z3 ~ z2, x ~~ z3, y ~ z1 + z3) 与前面的示例一样,本例中我们仍需在 X 及其子代之间寻找双向路径。 tidy_dagitty(third_example, layout = "nicely", seed = 2) %% node_descendants("x") %% mutate(linetype = if_else(direction == "-", "solid", "dashed")) %% ggplot(aes(x = x, y = y, xend = xend, yend = yend, color = descendant)) + geom_dag_edges(aes(end_cap = ggraph::circle(10, "mm"), edge_linetype = linetype)) + geom_dag_point() + geom_dag_text(col = "white") 注意,X 与其 Y 以外的唯一子代(z1)没有双向路径。因此,其因果关系可识别。 可识别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对于可识别性,本文提到的测试是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那么,是否存在充要条件呢?答案是肯定的,Pearl 和 Shipster(2006)提到了一种算法。它扩展了本文中的想法,根据干预前的概率返回因果关系的估计值。它是完备的且等效于 Pearl 的 do-calculus。 在 R 语言中,使用 causaleffect 软件包能够实现该算法。将其用于第一个示例,得到: first_example_igraph - graph.formula(x -+ z_2, z_2 -+ x, x -+ z_1, z_2 -+ z_1, z_1 -+ y, y -+ z_1, x -+ y, z_1 -+ y, z_2 -+ y, simplify = FALSE) %%set.edge.attribute("description",index=c(1,2,5,6),"U")ce-causal.effect(y="y",x="x",z=NULL,G=first_example_igraph,expr=TRUE)plot(TeX(ce),cex=3) 总结 在半马尔可夫模型中,变量之间存在隐藏共同原因,这些原因可能会破坏识别策略。本文介绍了一种对可识别性的充分测试方法,它基于隐藏共同原因的本质(用双向边来表示)。如果 X 和它的子代(也是 Y 的祖代)之间存在双向路径,则因果关系不可识别。 本文还提供了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并展示了如何在 R 语言中使用它。该条件是完备的,当因果关系可识别时,它返回一个估计量,可用于基于观测数据估计因果关系。 Amazon SageMaker 是一项完全托管的服务,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和数据科学家快速构建、训练和部署机器学习 模型。SageMaker完全消除了机器学习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繁重工作,让开发高质量模型变得更加轻松。 现在,企业开发者可以免费领取1000元服务抵扣券,轻松上手Amazon SageMaker,快速体验5个人工智能应用实例。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content@jiqizhixin.com

上一篇:2024-07-09_肯德基把炸鸡腿藏进地铁线路图,这支广告太吸睛 下一篇:2019-08-24_报名 | 开发者说:大数据与AI碰撞将会发生什么?

TAG标签:

19
网站开发网络凭借多年的网站建设经验,坚持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网络营销化”为宗旨,累计为4000多家客户提供品质建站服务,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如果您有网站建设网站改版域名注册主机空间手机网站建设网站备案等方面的需求...
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13245491521 13245491521 ,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
项目经理在线

相关阅读 更多>>

猜您喜欢更多>>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2022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营销保驾护航!

不达标就退款

高性价比建站

免费网站代备案

1对1原创设计服务

7×24小时售后支持

 

全国免费咨询:

13245491521

业务咨询:13245491521 / 13245491521

节假值班:13245491521()

联系地址:

Copyright © 2019-2025      ICP备案:沪ICP备19027192号-6 法律顾问:律师XXX支持

在线
客服

技术在线服务时间:9:00-20:00

在网站开发,您对接的直接是技术员,而非客服传话!

电话
咨询

13245491521
7*24小时客服热线

13245491521
项目经理手机

微信
咨询

加微信获取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