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影王义之:标准的欠缺对行业人才的发展影响巨大(附实录)
10月29日,由首都广播电视制作业协会和凡影咨询共同主办、“创意管家”协办的“影视人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会议围绕的人才需求、人才发展、创作者挖掘等诸多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王义之发表了题为《行止有度,操作有方——标准化建设如何促进行业人才发展》的主旨演讲。
以下是演讲实录,略有删节。
大家好,我是凡影的王义之。
很高兴能在电视节目秋季交易会“影视人才发展论坛”上做专题发言。
凡影一直在做影视行业的研究和咨询。在服务行业内几百家企业和项目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行业所有的光鲜与问题、逻辑和思考,都是围绕人来发生的。
于是,从2017年开始,我们便开始连续关注青年创作者们的生活状态,发布了一系列报告。2018年,凡影开始针对剧组开发了服务平台“创意管家”,进一步接触到了更多一线的从业人员,像摄影、灯光、服装、道具等。
在和大量的从业者接触后,我们很明显的发现,影视在整个内容行业中,“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是最为突出的。
回望十年前,核心的播出平台是国有的。剧集行业里非常核心的力量可能同时也都是体制内的职工,但随着这些年各种内容平台的兴起,你会发现无论是前辈还是新人,几乎都是自由职业者。
项目来了,大家形成剧组,项目结束,各奔东西,然后等待下一次合作和相聚。当一个行业90%都是自由从业者时,他们的能力、成长经历、从事的工作又各不相同,在项目管理和沟通中,便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同时,我们真正互相配合度比较高的核心工作人员非常稀少,当一个剧组拉起来时,所运转的是上亿的资金,管理着上千人。这就要求核心从业者具备极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行业需要大量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那么当下这个行业的人才都从哪里来?都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梳理一下目前活跃在电视行业的核心人才构成。
首先,第一部分是国有影视制作单位出来或者转型的这批人。基本上是从央视、各个地方台、影视制片厂等出来的这批从业者。他们经历了从国有单位到商业市场的转型。在国有单位中,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等工作人员,全部都是领工资,一个项目的管理、投资、制作、播放都是官方平台,所以他们相对更专注于创作层面资源的协调和落地。
随着改制,这批人从国有体制独立出来,在商业市场上,他们也通常以严肃创作为主。像山东一批优秀创作者聚集的正午阳光,就是从制片,导演,再到编剧等等各个门类几乎都是合作很久的关系,彼此之间协同性非常好。即使年轻导演上马的项目,能力略有不足,但在整体品质把控上面,也能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保障。包括郭靖宇导,还有郑晓龙导演等等,这一批行业资深的前辈老师,他们的成长路径在大陆是非常有代表性。
第二部分,是有港澳台行业基因的从业者,他们或者来自港澳台地区,或者受到这些北上从业者所影响的人才。
80年代末期,随着政策的放宽,内地影视行业开始和港台尝试协同,例如1991年郑少秋版的《戏说乾隆》。投资是台湾飞腾影业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范秀明是香港人,导演李力安是台湾人,编剧宋项如是内地人。主演郑少秋和赵雅芝都是香港人,女二号江淑娜是台湾人,当时拿了金鹰的最佳合拍片奖,还拿了台湾的奖项,算是多地协同的典范。
因为港台的电视节目多数周播形式,这种形势很锻炼各个岗位上从业者的生产效率。要求编剧手快,美术能省,最好还能剪辑出比较抓人的节奏,非常锻炼制片和导演的管理能力。而且因为周播模式,就要求每个环节的流程和标准都要建立起来,保障高效产出。
所以这些影视人才过来之后,也带来了一些基于港台习惯的操作流程,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内地年轻的从业者。例如《仙剑奇侠传》《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这些作品背后是拥有大量港台背景的人才和主导者。
还有一部分,是主要活跃在网络领域的新生代创作者。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形成和成熟,成长起来的这批公司和团队大多非常年轻,基本都是80后,90后,甚至00后。这些青年创作者能够更容易接触到成熟市场的优秀内容。这批新生代在学习英剧、美剧和日剧的叙事模式、拍摄方法和制作手段,并能够融合到本土文化中,例如《白夜追凶》《心理罪》《无证之罪》等。
同时可以看到像以前《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等,导演都是从微电影、短视频到再到影视行业的个别成长案例,目前正在出现规模性的苗头,短视频平台上一批剧情向的创作者正在摸索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形式,而影视行业也正在向短剧做反向的探索,我很期待在这个维度上会出现下一次的人才大爆发。
从上面可以看到整个人才成长路径非常多,这样的好处是不设限,可以吸纳和引入很多不同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人才,人才多样性非常好。缺点就是成每个人遵循的标准不统一,也很难统一,磨合成本高。
为什么这个行业标准这么难创建呢?
对比其他行业,会发现一些集中度较高的行业,通常都是大企业主导的,往往企业的标准就是行业的标准。例如电商运营的标准,绝大多数都是由阿里和京东来定义,矿泉水行业的标准,农夫山泉加雀巢和可口可乐基本就代表了全行业。
而一些相对分散的行业,但规模又比较大,对民生影响比较多的,比如金融、建筑、食品、医疗等行业,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是非常强的,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和协会在强力推动各种操作性标准的落地。
而影视行业本身非常分散,特别是在生产环节,包括大的视频平台其实都很难介入进行统筹。另外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大,因此政府对行业的管理多数是在调控行业的影响力。大部分调控要求我们要应需而变,应势而变,这就使得我们的行业环境本身就欠缺稳定。
同时,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艺术或者跟文艺相关的岗位是得不到家人支持的,90后可能才好一点,这就使得我们这个行业的管理人才的供应严重跟不上发展。当一个行业人才严重短缺时,大家能把生产加班加点弄完就不错了,哪里还有心思去做其他方面的事情。特别是我们还是一个项目制的行业,每一个项目的问题都有它的特性和独有性,本身就很难统一共性。
但是,欠缺标准的影响是恶劣的,下面我们就以剧组为例,看看一些常见的标准缺失对行业的影响。
首先,我们缺少岗位标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定价。凡影曾经梳理过国内不同类型影视剧片尾剧组岗位。我们发现,在十几部投资体量比较大,管理相对规范的影视剧中。片尾所露出的岗位名称都不统一。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大助、小助、一助、二助等等称谓基本没有对应的稳定职责,在每个剧组都不一样。
岗位标准的缺失,就会导致缺乏明确的上升和发展路径,严重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定价。至于对应的职责边界,责权范围,那肯定是无法稳定的,再加上一些沽名钓誉的人浑水摸鱼,挂着名头不办事,或者把支持性的工作说成主控,更是导致剧组职位定义的混乱,拉低了各类称谓含金量。本来人才供应就不足,成长空间还不成体系,那么就会促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拖累行业的整体成长。
这里分享凡影的一个发现。在我们“创意管家”平台上已经入驻了大约两万五千位影视文创行业从业者,我们发现河北河南两省的从业者最多。
我们要感谢这两个省给行业带来了基础的人才供应,但是也要考虑到在大多数成熟的行业里,因为中国教育体制的支撑,其实来源在省级单位上,是相对均衡的。在影视行业这样的现象,代表着我们根本没有和中国的教育体制衔接起来,或者说支撑行业的教育机制,并没有从全国范围内考虑人才的供应和配置。
另外,让我们惊讶的是,行业居然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标准。本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的基础培训是不足的,从业者在操作的过程中都只能凭借自身经验和能力来进行判断,往往导致拍摄过程中危险系数的提高,但是对这个方面是没有行业的约束规范。
(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除此之外,还会有些剧组为节省成本,工作环境脏乱,住宿条件差,饮食质量无法保障,道具不环保等等,都威胁着剧组工作人员的健康。
我们的“创意管家”工作平台在服务剧组的同时,也会帮助剧组处理保险理赔和法务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知道每年剧组里都会有伤亡情况出现。
另外,还有一件事在威胁着从业者们的生命,便是剧组对全员待岗的追求。互联网行业是“996”,影视行业便是“007”。影视行业因为整个标准体系衔接的不是非常通畅,只能让每个环节以熬的状态,用过劳来支撑,从业者基本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从我们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到,剧组的工作人员,70%都是三十岁以上,30%40岁以上,大家的平均年龄并不年轻。但对应这件事,另一件我们没想到的是,绝大多数的剧组之前购买的保险居然是不含猝死的,这个绝大多数几乎是百分百,并没有人来规范剧组该买什么保险。
过劳+事故,影视圈从业者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却几乎成为了高危人群的代名词。所以,行业要规范,要快速发展,标准建设迫在眉睫。
那么什么是标准?影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又如何?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定义,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这个定义可能略显枯燥,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吧。
有个富商去住店,晚上抽烟的时候,不小心把房间的地毯烧了三个洞,第二天退房的时候,酒店工作人员要求索赔,按照酒店规定,地毯上的每个洞需要赔偿100元,合计300元。富商和酒店工作人员又确认了一遍:你确认是每个洞100元吗?酒店工作人员回到:是的。于是,这个富商又点燃一根烟,在酒店工作人员错愕的眼神中把地毯上的三个洞连成了一个大洞,于是赔付就变成了100元。
这个故事就很生动的诠释了标准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对“洞”的定义没有标准,没有尺寸大小的界定,让聪明的富商钻了空子。而影视行业缺乏的就是对这一个又一个“洞”的定义,如果定义不清楚,那么每一个小洞对行业来说,就是一个大坑。
2020年,凡影开始对影视行业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发现行业现行标准多偏重于各种硬件的技术标准。诸如格式、信号传输等。很多基础的,和人相关的,和管理相关的服务性标准还没有解决。诸如岗位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重要环节,则基本是空白。
包括其他的管理标准、国家标准只有一个横店影视基地实施的一个管理标准。我们这个行业所有的在国家标准委员会有登记的相关标准中,没有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
总结归纳来说,影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的的现状就是:第一,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我们一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标准需要搭体系,目前这个行业中间体系是没有搭起来的。第二,关键技术标准的国际话语权不高。目前行业应用的技术标准还多是国际通用标准,我们的标准缺少国际话语权。标准研究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标准应用推广机制尚待建立。现在其实中制协、首制协都推行过非常多的创意来推动行业的发展。但是你会发现这种倡议真正到落地的时候其实还是有非常大的困难的。第四,行业对标准化的理解存在争议。这个不细说了,这个在大家的日常工作中都可以展现的。
所以,凡影在做什么呢?我们用咨询和工具两件事推动行业的效率变高,凡影的使命叫“让效益更高效”。因为基于这个使命我们做了“创意管家”的剧组管理工具和“Freelancer自由客”的一个小程序帮助行业里面个人去解决后台的管理问题。
作为行业服务公司,从今年开始把标准作为我们非常核心的推动的方向,我们跟郭帆导演团队成立了一个行业标准的研究小组。把这个作为两到三年非常重要的工作,准备今年跑通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流程,明年规模性的实现一些标准的发布。
另外一个事情,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推动了服务的所有剧组100%都购买了含猝死的保险,虽然在剧组里面的人他们并不知道,因为有了我们的支撑,他们的保险上面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这件事情我是比较欣慰的。
所以我们希望在后面能够在首制协和中制协支持下,跟行业基层建设相关的事情推动的更有效,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凡影在推动行业建设方面的工作。
谢谢大家!
网站开发网络凭借多年的网站建设经验,坚持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网络营销化”为宗旨,累计为4000多家客户提供品质建站服务,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如果您有网站建设、网站改版、域名注册、主机空间、手机网站建设、网站备案等方面的需求...
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13245491521 13245491521 ,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 项目经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