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故事不存在套路?写故事必须有套路!
· 看完《故事》的你,会写故事了吗·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在中国累计销量已经逼近100万册。难免让人恍惚这样一本书是写给谁的。100万!中国真的有这么多编剧吗?似乎人人都学会在解读电影时追问,人物弧光是怎么设计的?是不是有一天晨练的大爷都要给你讲讲什么是大小情节、故事材质?
在诺兰的长片处女作《追随》里有这样一段情节,Bill问Cobb:你是怎么猜到我是一个作家的?Cobb说,每个20来岁的待业青年,都想当作家。
中国有多少人想当作家?没有人能计算出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正的作家,只是千千万想当作家的人里凤毛麟角的极少数。于是,这就形成一个巨大的需求——写作课。前提是我们秉持着一个普遍的信念,即写故事是“可以教会”的。并且,已经有人总结出了可以教会人写作的方法。但是,任何一位诚实的老师,都很可能会在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上完了我的课,你不一定能学会写作。
所以,听了那么多课、看了那么多书,你会写故事了吗???
写故事、编剧究竟应该怎么学?关于电影的文化影响力,有一个非常可信的说法,美国的霸权有4个维度,美元霸权、军事霸权、科技霸权,还有一个是好莱坞电影的文化霸权。我们国家也不缺投资直追好莱坞一线的大制作,所以,资金投入不是限制因素。地球人都知道“故事为王”“一剧之本”,那么,卡我们“脖子”的,难道是“讲故事”的技术?果真如此便好办,我们不是有登峰造极的逆向工程吗?哪一项科技产品一旦到了我们手里,拆了,仿制。电影呢?它就摆在我们面前,没有任何黑箱,没有任何封锁,拆了,仿制!
写故事,最好的老师,就是现成的故事。没有捷径——多看故事,对于电影编剧,就是多看电影。阅读量、阅片量是一切的开始。
· 讲故事的方法就藏在成功的故事里,而不在《故事》里 ·阅遍成功的电影之后总结出一套写作方法论的书不少,其中普遍认为比较实用的是埃里克·埃德森的“23个故事段落”和“英雄目标序列”,但这是线性发展的“故事结构”方法论,对于非线性的故事,或者动态结构,就比较看读者个人的领悟力和天赋。许多人在超出一定规模的故事中,写到后面会和前面割裂,或者不紧凑,或者前后矛盾,或者更多的情况是,修改某一个段落时,牵一发动全身的修改太过复杂而顾此失彼,而让故事结构不稳固或“散架”。
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真正诞生的标志是蒙太奇的应用。学过一些剪辑理论就会知道,因为电影比起真实生活,他的特点是有一个“电影时间”,他可以随意地把现实时间压缩或者延伸。你可以瞬间跨越任何时空,却丝毫不影响对故事的理解。不仅如此,你可以把故事的一个头绪或端口暂时搁置,而在经过若干段落以后再在另一个头绪或端口处接续,相同的故事,通过蒙太奇,通过多出来的悬念感,平白地添加了一层叙事效果。
因为蒙太奇的存在,电影剧本不应该是关于时间的一元函数,每个故事元素都有着多维的动态关联。故事结构点,应该能帮助我们梳理大纲,帮助我们总揽全局,让我们真正成为故事里的“造物主”,随心所欲地修改、发展。
故事结构一定得是动态的、非线性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相信“讲故事是可以被教会的”,而且更应该坚信,“那些想当作家的人,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真的成功”。并且,不管守候多少个孤独的日夜,你永远有可能是下一个!
· 故事的本质 ·不管是中国的古典话本小说、元杂剧,还是古希腊戏剧,还是莎士比亚悲喜剧,还是如今的商业故事片,似乎都不约而同地会意识到一件事,故事的本质就是“戏剧性”。只是不同的时期、不同人使用了不同的表述和角度。
要理解“戏剧性”,只需要知道什么是“没有戏剧性”。非冒犯地说,只要看看我们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就懂了。这就是99%的非戏剧性和1%的戏剧性。“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具体“提炼”在哪,就是剔除掉99%的赘余,留下1%的戏剧。
大部分人可以很自然地推测到,戏剧性的一个要素就是人的欲望,或者需求。而你在实现这个需求的时候,并不顺利。怎么个不顺利法呢?一个人想要考大学,刻苦读了几年书,他考上——这是没有戏剧性,那么这个人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考上了,似乎有了一点,但似乎还是很无聊,这无关乎它失败了多少次、第几次考上。因为你讲到哪儿,故事就在哪儿戛然而止了,我们对它没有任何期待,也没有任何意外。
也就是说,角色的愿望,既不能完全成功,也不能完全失败,它一定要处在一种叠加态!
一个人想考大学,他考上了,然而他所选的专业,需要体检合格才能录取,所以他能不能上,还存有悬念!这就好像你在挑逗观众,用一块肉放在嘴边,让他吃不到,但又似乎可以吃到、不能放弃期待,同时,你一定要拿捏在:观众刚刚好觉得自己能吃到那块肉的状态。
一个好的编剧一定是一个顶级的骗子。他的需求从“考上大学”,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了“体检合格”,不需要另外的安排,和他之前的“考上大学”的愿望实现是伴随发生的。那么,他在经过有惊无险的测试以后,终于通过作弊通过了体检,但在合格证明上发现,学校会定期检查,发现舞弊行为,不仅要退学,还要永久剥夺再次报考的权利,于是,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出现了——观众奋力一搏,向那块肉咬去,却意外地落空了。
这个虚构的简单故事只是用来讲需求和风险的例子,我们至此可见,需求和风险,是故事结构的2个必要元素,也就是戏剧性的必要元素。然而,这距离一个完整的成功的电影还差多少呢?显然,“动态”的故事结构,还远不止这2个元素。
主角为何是他,为何不是另一个人?可以随意换吗?如果恰恰因为这个人有一个弱点,是否会有更多戏剧性?让他成为一个自卑的人?但他去考大学,似乎这个弱点不会对他造成影响,所以没有戏剧性;如果换成色盲呢?那他就会在体检中遇到难题,不得不考虑是否要舞弊,这似乎好了些,但这是最好的吗?色盲是个无法改变的先天性弱点,他无法通过自己的选择克服,所以这似乎还缺乏一些戏剧性。如果让他的弱点是“习惯撒谎”,那么他每次达到目的都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坑。
他“习惯撒谎”似乎还不错,然后呢?要想让这个弱点充分起作用,那就要在后面的故事里,让他去改变这个弱点。所以,我们又发现了完整电影的另外2个结构要素,就是弱点和克服弱点。
这样得出的结构要素,是任意两两相关的,故事的戏剧性,非常直观地被抽象出来了。
· 真正的电影里有这样的结构要素吗·上面举的例子似乎过于简单,真实电影复杂得多,也会适用这些规律吗?
以当下热议的《疾速追杀》系列为例,主角John每次解决一次危机的同时,必然会自己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伏笔,比如他杀死抢他车的混混,必然遭到混混老爸追杀,开启杀死混混老爸的任务;按照Santino的要求杀掉他姐姐,完成血誓的同时,必然会受到Santino反咬一口,不得不开启杀死Santino的任务;杀出重围,见到长老,请他收回追杀令的同时,必然会被要求暗杀下一个目标。只要你的电影还在继续,主角就必须深陷生死疲劳,反派就必须像九头蛇一样不会灭亡。主角John表面是邪恶反派的掘墓人,其实更是自己的掘墓人。
《国王的演讲》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它的结构如何?主角的任务是——进行一次面向全国的演讲,鼓舞民众燃起反抗法西斯的热情。我们能猜到这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才能让这个故事有戏剧性呢?没错,他要有一个弱点,戏剧性就在于,他恰好有严重的口吃!演讲任务自然而然是对他最大的考验。而他的治疗师,在最初治疗时就发现,他不是天生的口吃,抓住了一线希望,然而同时发现的是,想找出他的病根、迫使他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非常困难,需要一段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幽灵公主》讲的也不是幽灵,也不是公主,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按照宫崎骏的本意,其实应该叫《阿西达卡战记》。因为阿西达卡才是唯一经受考验、战胜弱点的角色,他是主角。有趣的在于他的弱点就是他最强的优势——武力。影片开端是阿西达卡为了保护村庄,和邪魔战斗,他成功杀死了邪魔,但同时受到诅咒,必须开始远行;受到诅咒的他战斗力更强大,进行了更多的杀戮,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诅咒更猛烈;当他终于弄清楚铁弹丸来自哪里,发现村庄和森林之间的仇恨,是对他考验的开始;当他被山兽神救治,继承了神性的点化,也卷入了人和森林的全面开战。每一层危机的解决都暗藏着下一个危机的风险。仅当他克服自己的弱点之时,一切才能终结。他用最终抉择回答了白狼神对他的两次拷问:你有能力挽救心爱的人吗?
· 完整的故事片电影要多少个元素 ·?好莱坞的剧本医生Jill Chamberlain提炼出了8个元素。它原本是针对120分钟电影的,每种元素只有确定的一个,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对于电视剧、长篇小说或者其他故事形式,8个元素出现的次数、位置也可以根据情况调整。8个元素包括主角的#需求,主角完成需求并遭遇更大危机的#转折点,主角的#弱点,主角必经的一个最低谷或者最高峰,主角必须面临的#重大抉择,主角是否克服了自己的弱点,获得了力量。
8个元素!每个元素只需要一句话概括。这比希德·菲尔德的情节点还简单,而且是非线性的,动态的。你只需要一张A4纸,就能把一部长片的故事结构和戏剧核心归纳出来,想修改?一张A4纸就能做到。
学会这套动态元素,当你再次听到你的朋友们议论一部影片问题出在哪时,你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问题在哪。比如《流浪地球》第一部的主角是不是缺一个和他遭遇相关联的“弱点”让他经受考验,而他的旅途是不是缺乏一种“每解决一个危机,就同时开启下一个危机”的紧凑感;比如《金刚川》中,吴京饰演的角色的弱点是“不服从指挥”,而他经受的考验和他的弱点没有关联,他的性格前后也没有改变——赋予角色一个弱点,它就要么被克服(喜剧),要么变本加厉(悲剧),如果没有改变,就是为了冲突而冲突;又比如讲述外交人员故事的《万里归途》,故事的主题动机似乎是三次揪心的俄罗斯轮盘赌,然而这些同杀人恶魔之间的赌博,和外交官的本职工作、品质和信仰没有任何关联,主角似乎有重大抉择,但他做的抉择和性格弱点之间也没有关联,让故事缺乏可信度,此外,主角团队遇到的新危机也不是他们解决上一个危机时埋下的雷,让故事缺乏结构性——分成2个电影也能看的故事,一定不能出现在一个电影里。
· 《果壳编剧策略》——一张A4纸总览一整个故事 ·?有没有发现到现在为止你已经起码会挑剧本了?厘清了核心元素之间的动态关联,你已经是一个剧本医生了。你的情节到底是戏剧冲突,还是为了冲突而冲突,是环环相扣的故事,还是没有故事的混剪或MTV,主角做的是重大抉择,还是随机的安排,准确地识别它,就要靠检查它的核心元素。
一张A4纸,就是故事写作的千层套路。《果壳编剧策略》是一本只有不到200页的书,它只讲了8个元素,然而也许只需要读3章,它就能让你恍然大悟或者会心一笑。有经验的编剧会说,这就是我梳理大纲时用的方法,只是这本书第一次把这种方法归纳出来了。不要一堆深奥的概念,不要连篇累牍的论述,教会你看电影,比主流的编剧书实用得多。?????
至于为什么叫“果壳”,一方面是它来自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著名台词,另一方面是借用霍金《果壳中的宇宙》寓意它可以用一页纸指点乾坤。它发展自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喜剧的划分,非常精准但通俗地确定了自古以来、不同民族、文化讲故事时都会不约而同应用的角色、情感、结构之间的关系。
虽然它针对的是电影剧作,但揭示的是创造任何有戏剧性的故事的底层逻辑,是掌握“话语霸权”、讲好故事的“核心科技”。也就是动态、多维度、非线性的故事结构元素。
既然是总结自成功故事的行业秘密,书里分析的案例自然是最成功的那些故事。有新好莱坞时期代表作,如《唐人街》《教父》,商业片《黑客帝国》《谍影重重》,有非线性叙事和先锋片,如《低俗小说》《记忆碎片》,文艺片也不例外,如《阳光小美女》《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在所有类型的故事片里,你都能发现这些动态元素很显眼地起了作用。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编剧,一个小说家,一个写手,不要用多余的概念干扰自己,我们不是要考研。老师、书本、讲座,只能帮你去看懂故事,分析故事,模仿故事。???????
阅读原文
网站开发网络凭借多年的网站建设经验,坚持以“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网络营销化”为宗旨,累计为4000多家客户提供品质建站服务,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如果您有网站建设、网站改版、域名注册、主机空间、手机网站建设、网站备案等方面的需求...
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13245491521 13245491521 ,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 项目经理在线